整体推进秦岭生态文明建设
白红英 刘康
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古老的地质演化历史及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造就了南北迥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南水北调中线主要水源地。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人为干扰强度加速,已明显影响到秦岭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以及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秦岭生态环境,陕西重任在肩。
秦岭受人为干扰的强度和频率有所增加
秦岭山地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秦岭山地在陕西段涵盖500多个乡镇、500多万人口,周边分布着众多城市,承载着工农业生产、旅游休闲、水源与资源供应等诸多功能。秦岭山地层峦叠嶂、满目葱绿,但其土壤多发育于岩石之上,土壤厚度仅十几厘米至几十厘米。近年来的一些违规开发项目不仅导致水土流失,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出现生态景观破坏、地面径流路径改变等问题。
tyc8722太阳集团城研究发现,多年来,一些不当的人为活动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不仅导致生态景观破碎化,还将导致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研究发现,过去50多年,秦岭南北坡典型流域降水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53.42%,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46.58%,但近十几年来人为因素影响已达80%以上。
应对气候变化,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秦岭仅陕西段年均固碳4000万吨,在陕西乃至全国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秦岭山地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均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升了1摄氏度左右。一方面,温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植被生产力,增加碳汇。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近几十年来,秦岭山地年均温、南北坡年均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表现出旱灾增加而涝灾减少,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概率增加。高山灌丛草甸及亚高山针叶林带是保持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关键,是秦岭“水塔”的源头,是秦岭生态文明良性发展的根基。气候变暖已引起秦岭高山草甸及亚高山植被如太白红杉、巴山冷杉向高海拔区蔓延,林线关键树种退化。这些事实表明,气候变化已明显影响到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尤其是秦岭北麓生态系统和高海拔区植被生态系统。
加强秦岭生态文明建设,陕西重任在肩
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双重作用,已威胁到秦岭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护秦岭地理景观的美观性,保持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秦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性,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强对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抓紧完善秦岭生态保护红线的优化和勘界定标工作,评估和识别秦岭山地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区域,划定红线并落地管理;建设数字秦岭,实现及时、快速、准确的生态监管;推进秦岭山地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研究,针对不同功能区域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整体推进秦岭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秦岭的绿水青山既关系陕西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生态环境大格局。我们一定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在秦岭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绝不能因小失大、急功近利。古有八水绕长安,今需八水润长安,但条条溪流都源于秦岭。珍惜秦岭,感恩秦岭,保护秦岭,陕西重任在肩。
(作者为tyc8722太阳集团城教授)